今天是: | 本網站含有煙草內容,謝絕18歲以下未成年人訪問 |
|
|
“全體青年員工已到齊,可以出發!”贛州卷煙廠的上空突然響起了一聲清脆的哨聲。近十名青年團員整齊列隊,胸前的團徽在晨光中熠熠生輝,一場以“傳承五四薪火,激揚青春力量”為主題的特色活動即將展開。這支平均年齡27歲的隊伍,將用“紅色鑄魂、書香潤心、智慧碰撞”三重奏,譜寫新時代的青春樂章。
淬煉青春“赤誠味”
贛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松濤陣陣。青年們手持素菊,緩步拾級而上。“1928年,王爾琢同志高呼‘革命不怕死’英勇就義。”老黨員的聲音在紀念碑前回蕩。青年們懷著崇敬的心情,俯身將鮮花輕輕放在碑前。陽光穿透云層,為每一朵菊花鍍上金邊,仿佛先烈們欣慰的笑容。
圖為黨支部書記為青年員工在紀念碑下上思政課
“這件血衣,又藏著怎樣的秘密?”紀念碑下,車間黨支部書記林莉舉起一張泛黃的照片,講述了白色恐怖區間蘇區裁縫的故事。青年質檢員小廖的筆記本上,不知不覺寫滿了“信仰”二字。“以前總覺得‘紅色基因’是個抽象概念。”他低聲對同伴說,“今天終于明白,這就是用生命守護的承諾。”
松柏肅穆,信仰如炬。在革命紀念碑前,青年員工們自覺接受著思想的洗禮,在紅色文化熏陶中淬煉忠誠底色。
激揚青春“書香味”
書香浸潤,思維碰撞。職工書屋內,兩本書被并排放在茶幾中央。新入職員工小張翻開《三體》,指著“黑暗森林法則”的段落:“科技發展就像在叢林探險,既需要開拓的勇氣,更要有人文的羅盤。”設備員小鄒立即接過話題:“就像《工人日記》里說的,勞動不是枷鎖,而是創造價值的鑰匙。”她舉起手機,屏幕上正是老師傅改進卷煙接收管道的照片,“看!這就是我們車間的‘智子工程’。”
討論越來越熱烈。有人用“面壁者計劃”比喻技術攻關,有人將“思想鋼印”引申為質量意識。保供班班長突然拍案而起:“我有個想法!能不能把三體里的‘水滴’探測器原理,用在我們的設備監測系統上?”
書屋瞬間沸騰。團支部書記急忙抓過白板筆:“慢點說,我們畫個思維導圖。”窗外的夕陽將青年們的身影拉得很長,那些在紙上飛舞的線條,或許就是明天的創新藍圖。
共繪青春“創新味”
“這是我的第一張工裝照。”圓桌論壇上,后備維修工小黃投影出一組對比圖。左邊是茫然失措的新人,右邊是榮獲“崗位能手”的自信青年。“記得第一次獨立操作設備,手抖得連螺絲都拿不穩,是師傅的言傳身教,才讓我明白工匠精神不是冰冷的條文。”
時光對人的改變和塑造,激發了圓桌論壇的討論興趣。“如果給百年后的贛煙青年寫封信,你會說什么?”隨著團支部書記的提問,青年團員分成三組展開激烈研討。質量管控組提出“數字孿生車間”構想,技術研發組設計出“AI老師傅”培養體系,就連后勤組都拿出了“精益管理”優化方案。青年們的創新靈感,在思想的土壤中孕育,終將長成支撐企業發展的翠竹。
活動手冊的最后一頁,團支部書記寫下這樣一段話:“今天,我們在烈士鮮血澆灌的土地上種下三顆種子:赤誠的信仰、智慧的頭腦、創新的勇氣。它們終將長成支撐企業未來的棟梁。”
返程的路上,青年們仍在熱烈討論著活動的所見所感。車窗外,正午的陽光灑在贛州城的街道上,行道樹投下斑駁的光影,行人們步履匆匆。車廂里,此起彼伏的討論聲與窗外的市井喧囂交織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青春畫卷。這支“三味青年”隊伍的故事,正如這正午的驕陽,剛剛綻放出最燦爛的光芒……
本文已被瀏覽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