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 | 本網站含有煙草內容,謝絕18歲以下未成年人訪問 |
|
|
郁孤臺,位于江西贛州章貢區西北部的賀蘭山頂,是宋代贛州城的最高處。在郁孤臺之下,就是我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磚構城墻。
800多年前,南宋詞人辛棄疾揮毫寫下千古名作《菩薩蠻·書江西造口壁》,讓郁孤臺聞名于世。我一直對郁孤臺懷有一份向往之情,認為它是贛州文化的縮影。在一個周末,我終于踏上了郁孤臺古老的臺階。
走近郁孤臺,可以看見一座仿木結構的三層樓閣與周圍的綠樹渾然一體,靜靜講述著這座城市的千年歷史。拾級而上,只見石階被歲月磨礪得溫潤光滑。登上郁孤臺后,我的眼前豁然開朗,贛州城區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,讓人不禁感嘆于古人選址的精妙與建筑技藝的高超。
進入郁孤臺內,環顧四周,每一處梁柱、雕花、窗欞都細致得令人驚嘆。郁孤臺內陳列的匾額、碑刻,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痕跡,如蘇東坡的《過虔州登郁孤臺》、文天祥的《郁孤臺詩》,還有歷代文人如王士禎、朱彝尊的筆墨等。郁孤臺因這些作品而鮮活,而它又因見證了歷史風云而讓這些文字更顯深沉。
登至臺頂,可見清江水波光瀲滟,贛州城的全貌盡收眼底。老城的城墻蜿蜒而行,像一條巨龍環繞山腳;遠處的賀蘭山巍峨挺拔、峰巒疊翠。低頭俯視腳下,繁華的市井生活又讓人頓感生動鮮活——古老的郁孤臺與當下的贛州城交織出一幅奇妙的圖景,靜謐與喧囂共存、厚重與輕快交織。
作為贛州的文化地標,郁孤臺幾經興廢,今日的臺樓是上世紀80年代按照清朝末年的樣式重建的。郁孤臺雖已不再是古時的樣貌,但那份沉靜與大氣絲毫未減。三層樓閣的布局、明亮的落地窗都透著古建筑的風韻。黑色的檐瓦、翹起的飛檐、精致的彩繪,讓整座臺樓帶有一種莊重而雅致的氣息。從唐代被命名為“望闕”,到宋代改稱“郁孤臺”,再到近現代的重修保護,郁孤臺承載的不只是贛州的記憶,更是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。
漫步于郁孤臺內,陽光斜照進來,光影在地面上投下細碎的紋路。千年風雨歷程,郁孤臺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載體,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。每一次重建、每一次修葺,都是歷史對這座古建筑的再次注解。
郁孤臺在歷史的洪流中起伏跌宕,卻始終沒有被湮沒;幾經修葺重建,卻依然不失古樸。一座郁孤臺,不只講述了贛州的故事,更是中華民族文化韌性的縮影。離去時,我看著清江水靜靜地流淌,思緒還停留在郁孤臺上。古老而厚重的一闕天地,似乎還在低聲吟唱辛棄疾的詞章:“郁孤臺下清江水,中間多少行人淚。”無論歲月如何變遷,這片土地的風骨永存。
本文已被瀏覽 次